全域旅游新时代 尽显青海好风光
全域旅游新时代 尽显青海好风光
发布日期:2018-06-08来源:青海日报字号:[ ]

  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更是一条改革之路——

  今日视点

  全域旅游是什么?就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简单点说,就是处处可游的“大景区”。

  青海,中华水塔,高原之巅。曾经的旅长游短、季节性旅游困局,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正在一步步得以破解。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今年,我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继续呈现较快增长,1至4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87.2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2.5%;实现旅游总收入59.66亿元,增长33.9%。

  这个春夏,青海旅游春潮涌动。在全面建设全域全季旅游,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的号召下,全省上下纷纷响应,从旅游目的地到旅游景区,从特色小镇到美丽乡村,从政府到企业,全域旅游正在逐步实现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全域旅游发展图景日渐清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步入新时期,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也就翻开了青海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徐浩说,新时代,全国各地正迸发出全域旅游的源源活力,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旅游业来支撑和推动。如何找准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适应问题,急需进行顶层设计,强力加以解决。

  2015年,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我省首次提出“全域景区化”旅游发展新理念: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青海全域旅游雏形显现。

  2016年,《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创建生态旅游示范省、国家级自驾车旅游示范省。

  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2017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掷地有声——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围绕旅游名省建设,着眼发展全域全季旅游,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发展格局。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放求解思维,促进全域旅游推动绿色发展。”——今年4月27日,十三届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再一次为全省旅游指明了方向。

  5月,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在海南州、海东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从全省战略层面全力推动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密集而出,青海打造全域旅游从“理念”、“政策”层面,不断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

  紧紧围绕“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推动“四个转变”,实施“五四”战略,结合省情,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推进全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全域旅游发展图景日渐清晰。徐浩说,随着旅游不断的发展和深入,从中央到地方,旅游业链条越来越长了,旅游覆盖面越来越宽广,旅游深度也在进一步拓展延伸。对于游客来说,全域旅游的推进带来的是各种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如今,伴随全域全季旅游的发展,一项项涉及管理体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正在加速落地。

  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明显

  随着全域旅游的叫响,全省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数字令人振奋:

  从量上看,2017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迈上3000万人次新台阶,达到3484.1万人次,同比增长21.1%,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大关,达到381.53亿元,同比增长23%。

  从增速看,2011年到201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27.1%和16.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9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

  从贡献率看,根据相关部门测算,旅游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社会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7%。

  由此看来,在旅游产业加速成长的今天,旅游作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地位越加凸显,无可厚非。

  茶卡盐湖、美丽卡阳、边麻花海……旅游业正在成为青海投资热点和经济发展新引擎。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发挥旅游产业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培育特色支柱产业,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在拓展旅游业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

  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仅2017年,旅游项目总投资达364.7亿元,到位资金199.3亿元,比“十二五”的五年旅游总投入120亿元多79亿元。目前,青海之窗文旅城、循化撒拉尔水镇已开工建设。海北州金银滩—原子城、天境祁连、门源、坎布拉、湟中藏文化博物馆、互助纳顿庄园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

  旅游要素明显改善。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要素的极大改善,通达性进一步提高,旅游交通更加便捷,为旅游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到2017年底,全省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8家;星级饭店339家;旅行社308家;乡村旅游接待点3111家;各类旅游车辆1486辆,全省综合接待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被认为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为此,我省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体育等各领域相加相融,推动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竞相发展。仅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借助一粒粒大青盐,去年实现旅游总人数276万人次,总收入2.27亿元。

  5月23日,覆盖省内43家优质景区的青海旅游景区一卡通正式面向全国发售,真正实现了“一卡畅游大美青海”,这标志着青海旅游向全域化、品质化、智慧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每一条山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乐都卯寨,昔日穷山沟,今日声名鹊起。”徐浩说,像卯寨这样的山沟,青海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有序利用,青海每一条山沟都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卯寨,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在能人带动下,现已成为一处集民俗文化游览、蔬菜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并被我省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老典型示范村。目前正向国家AAA景区迈进。

  可以说,卯寨是青海一处风景带动一片村镇、“全域游”打造幸福家园的一个缩影。

  阿来寿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去年七月份开始试营业,一到节假日游客爆满”。在当地,很多群众和阿来寿一样都认识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和卯寨、边麻沟一样,在全省各地,旅游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正通过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

  目前,全省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71.76万人,发展农(牧)家乐3111家,14195人,12万农牧民从中受益,两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广大群众在旅游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青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应该发展的产业是旅游。依托生态发展旅游业,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青海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对此,徐浩说,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青海,必须打造全域旅游,拓展旅游空间,实现由城市到乡村,由平原到山地,由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拓展;延伸旅游时间,实现由一季向四季、由白天向全天、由全天到全季延伸。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提质增效,补齐短板,实现优质旅游,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推动省内大众游和对外高端游发展,力争我省旅游业在全国有一席之地。(林玟均)

  故事传真

从“景点游”迈向“全域游”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旅游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前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正在升级,旅游业已进入全域旅游、大众旅游、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

  青海地域辽阔、旅游资源富集多样。这里有三江之源、昆仑山、青海湖、塔尔寺、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族、撒拉族聚集的地方……

  无语伦比的旅游资源如同我们手中一张张王牌,如何打好“王牌”,下好“实招”,全域旅游给出了答案。

  促进全域旅游推动绿色发展——青海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发展全域旅游,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召开在即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将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打造,推动省内大众游和对外高端游发展,力争我省旅游业在全国有一席之地。

  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更是一条改革之路。

  坚定不移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牢固树立“青海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是青海”的观念,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产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劳动变体验;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借助自身优势、善于优势、无势优势等“三势”,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必须以“旅游+”融合发展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实现产业、就业、商业“三业”,精品线路、精品景点、精品产品“三精”,通过旅游直接推动三产,间接带动一产二产,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华丽“逆袭”。

  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林玟均)

  视点短评

贵南藏绣,把青海美绣在布上带向世界

  远处巍巍而立的雪山下,湛蓝的青海湖和广袤的草地遥相呼应,成群结队的牛羊,还有美丽的藏族姑娘,一副精湛的藏绣工艺,绣出了青海独特的美景。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被誉为“藏绣之乡”,贵南藏绣又称“贵南针线”,被青海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有许多民间藏绣艺人。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这一具有青海民间民俗特色的工艺已经作为代表大美青海旅游产品受到外地游客所喜爱。

  冷本才让是海南州五彩藏绣艺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从贵南县沙沟乡德芒村的家庭作坊,到现如今以藏绣为主的公司,他和家人,还有周围的村民全成为了“绣娘”,他们的藏绣也从民族服饰的装饰转变成了具有艺术价值的旅游商品,成为众多来青游客选择的伴手礼。

  “我们就是看到青海旅游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青海,喜欢青海,对青海的民俗文化感兴趣,所以才决心把藏绣打造成旅游产品,通过绣娘们高超的绣功,把青海湖的蓝,茶卡盐湖的净,黄河水的清,青海人的美,用藏绣的形式还原出来,把大美青海宣传出去。”冷本才让介绍,利用“公司+农户”的形式,让藏绣从过去单独个体农家妇女劳作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把藏绣打造成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在助力青海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农村妇女增收。

  近年来,海南州以旅游发展为良好契机,挖掘开发以彰显本地特色为主的旅游产品,不断加大政府对藏绣的扶持力度,打造集聚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藏绣开始声名远扬远销到美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直接进军“旅游市场”。

  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贵南藏绣业为主的藏族工艺品制作销售经营单位。目前,全县有1100多名妇女在这里从事藏绣制作,精致的绣工和色彩艳丽的图案,让一幅幅藏绣深受宾客青睐,藏绣制作已成为贵南县广大农牧区妇女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两年前来青海旅游,在东格尔藏绣公司的展销厅里看见了一幅藏獒的藏绣,当即就被栩栩如生的藏獒吸引住了,走的时候买了四幅,回家以后有很多亲戚朋友都很喜欢这种手工艺品,而且看到藏绣上的风景和具有民族风情的人物,都说要来青海看看。”来自东莞的盛楠第二次来青海,除了再一次游美景、品美食,她还想再多带几幅藏绣回去。

  除了通过招商引资组建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个藏绣产业园,三个乡镇藏秀中心,十个村级藏绣制作点,这些年贵南县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让藏绣逐步发展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旅游产业,让国内外游客把青海的美带回去,为大美青海提升品牌效应注入力量。( 王 臻)




省政府信息
视力保护:
全域旅游新时代 尽显青海好风光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18-06-08 字号:[ ]

  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更是一条改革之路——

  今日视点

  全域旅游是什么?就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简单点说,就是处处可游的“大景区”。

  青海,中华水塔,高原之巅。曾经的旅长游短、季节性旅游困局,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正在一步步得以破解。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今年,我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继续呈现较快增长,1至4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87.2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2.5%;实现旅游总收入59.66亿元,增长33.9%。

  这个春夏,青海旅游春潮涌动。在全面建设全域全季旅游,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的号召下,全省上下纷纷响应,从旅游目的地到旅游景区,从特色小镇到美丽乡村,从政府到企业,全域旅游正在逐步实现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全域旅游发展图景日渐清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步入新时期,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也就翻开了青海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徐浩说,新时代,全国各地正迸发出全域旅游的源源活力,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旅游业来支撑和推动。如何找准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适应问题,急需进行顶层设计,强力加以解决。

  2015年,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我省首次提出“全域景区化”旅游发展新理念: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青海全域旅游雏形显现。

  2016年,《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创建生态旅游示范省、国家级自驾车旅游示范省。

  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2017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掷地有声——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围绕旅游名省建设,着眼发展全域全季旅游,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发展格局。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放求解思维,促进全域旅游推动绿色发展。”——今年4月27日,十三届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再一次为全省旅游指明了方向。

  5月,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在海南州、海东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从全省战略层面全力推动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密集而出,青海打造全域旅游从“理念”、“政策”层面,不断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

  紧紧围绕“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推动“四个转变”,实施“五四”战略,结合省情,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推进全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全域旅游发展图景日渐清晰。徐浩说,随着旅游不断的发展和深入,从中央到地方,旅游业链条越来越长了,旅游覆盖面越来越宽广,旅游深度也在进一步拓展延伸。对于游客来说,全域旅游的推进带来的是各种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如今,伴随全域全季旅游的发展,一项项涉及管理体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正在加速落地。

  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明显

  随着全域旅游的叫响,全省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数字令人振奋:

  从量上看,2017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迈上3000万人次新台阶,达到3484.1万人次,同比增长21.1%,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大关,达到381.53亿元,同比增长23%。

  从增速看,2011年到201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27.1%和16.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9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

  从贡献率看,根据相关部门测算,旅游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社会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7%。

  由此看来,在旅游产业加速成长的今天,旅游作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地位越加凸显,无可厚非。

  茶卡盐湖、美丽卡阳、边麻花海……旅游业正在成为青海投资热点和经济发展新引擎。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发挥旅游产业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培育特色支柱产业,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在拓展旅游业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

  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仅2017年,旅游项目总投资达364.7亿元,到位资金199.3亿元,比“十二五”的五年旅游总投入120亿元多79亿元。目前,青海之窗文旅城、循化撒拉尔水镇已开工建设。海北州金银滩—原子城、天境祁连、门源、坎布拉、湟中藏文化博物馆、互助纳顿庄园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

  旅游要素明显改善。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要素的极大改善,通达性进一步提高,旅游交通更加便捷,为旅游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到2017年底,全省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8家;星级饭店339家;旅行社308家;乡村旅游接待点3111家;各类旅游车辆1486辆,全省综合接待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被认为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为此,我省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体育等各领域相加相融,推动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竞相发展。仅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借助一粒粒大青盐,去年实现旅游总人数276万人次,总收入2.27亿元。

  5月23日,覆盖省内43家优质景区的青海旅游景区一卡通正式面向全国发售,真正实现了“一卡畅游大美青海”,这标志着青海旅游向全域化、品质化、智慧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每一条山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乐都卯寨,昔日穷山沟,今日声名鹊起。”徐浩说,像卯寨这样的山沟,青海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有序利用,青海每一条山沟都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卯寨,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在能人带动下,现已成为一处集民俗文化游览、蔬菜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并被我省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老典型示范村。目前正向国家AAA景区迈进。

  可以说,卯寨是青海一处风景带动一片村镇、“全域游”打造幸福家园的一个缩影。

  阿来寿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去年七月份开始试营业,一到节假日游客爆满”。在当地,很多群众和阿来寿一样都认识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和卯寨、边麻沟一样,在全省各地,旅游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正通过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

  目前,全省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71.76万人,发展农(牧)家乐3111家,14195人,12万农牧民从中受益,两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广大群众在旅游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青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应该发展的产业是旅游。依托生态发展旅游业,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青海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对此,徐浩说,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青海,必须打造全域旅游,拓展旅游空间,实现由城市到乡村,由平原到山地,由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拓展;延伸旅游时间,实现由一季向四季、由白天向全天、由全天到全季延伸。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提质增效,补齐短板,实现优质旅游,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推动省内大众游和对外高端游发展,力争我省旅游业在全国有一席之地。(林玟均)

  故事传真

从“景点游”迈向“全域游”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旅游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前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正在升级,旅游业已进入全域旅游、大众旅游、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

  青海地域辽阔、旅游资源富集多样。这里有三江之源、昆仑山、青海湖、塔尔寺、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族、撒拉族聚集的地方……

  无语伦比的旅游资源如同我们手中一张张王牌,如何打好“王牌”,下好“实招”,全域旅游给出了答案。

  促进全域旅游推动绿色发展——青海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发展全域旅游,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召开在即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将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打造,推动省内大众游和对外高端游发展,力争我省旅游业在全国有一席之地。

  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更是一条改革之路。

  坚定不移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牢固树立“青海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是青海”的观念,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产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劳动变体验;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借助自身优势、善于优势、无势优势等“三势”,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必须以“旅游+”融合发展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实现产业、就业、商业“三业”,精品线路、精品景点、精品产品“三精”,通过旅游直接推动三产,间接带动一产二产,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华丽“逆袭”。

  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林玟均)

  视点短评

贵南藏绣,把青海美绣在布上带向世界

  远处巍巍而立的雪山下,湛蓝的青海湖和广袤的草地遥相呼应,成群结队的牛羊,还有美丽的藏族姑娘,一副精湛的藏绣工艺,绣出了青海独特的美景。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被誉为“藏绣之乡”,贵南藏绣又称“贵南针线”,被青海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有许多民间藏绣艺人。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这一具有青海民间民俗特色的工艺已经作为代表大美青海旅游产品受到外地游客所喜爱。

  冷本才让是海南州五彩藏绣艺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从贵南县沙沟乡德芒村的家庭作坊,到现如今以藏绣为主的公司,他和家人,还有周围的村民全成为了“绣娘”,他们的藏绣也从民族服饰的装饰转变成了具有艺术价值的旅游商品,成为众多来青游客选择的伴手礼。

  “我们就是看到青海旅游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青海,喜欢青海,对青海的民俗文化感兴趣,所以才决心把藏绣打造成旅游产品,通过绣娘们高超的绣功,把青海湖的蓝,茶卡盐湖的净,黄河水的清,青海人的美,用藏绣的形式还原出来,把大美青海宣传出去。”冷本才让介绍,利用“公司+农户”的形式,让藏绣从过去单独个体农家妇女劳作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把藏绣打造成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在助力青海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农村妇女增收。

  近年来,海南州以旅游发展为良好契机,挖掘开发以彰显本地特色为主的旅游产品,不断加大政府对藏绣的扶持力度,打造集聚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藏绣开始声名远扬远销到美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直接进军“旅游市场”。

  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贵南藏绣业为主的藏族工艺品制作销售经营单位。目前,全县有1100多名妇女在这里从事藏绣制作,精致的绣工和色彩艳丽的图案,让一幅幅藏绣深受宾客青睐,藏绣制作已成为贵南县广大农牧区妇女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两年前来青海旅游,在东格尔藏绣公司的展销厅里看见了一幅藏獒的藏绣,当即就被栩栩如生的藏獒吸引住了,走的时候买了四幅,回家以后有很多亲戚朋友都很喜欢这种手工艺品,而且看到藏绣上的风景和具有民族风情的人物,都说要来青海看看。”来自东莞的盛楠第二次来青海,除了再一次游美景、品美食,她还想再多带几幅藏绣回去。

  除了通过招商引资组建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个藏绣产业园,三个乡镇藏秀中心,十个村级藏绣制作点,这些年贵南县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让藏绣逐步发展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旅游产业,让国内外游客把青海的美带回去,为大美青海提升品牌效应注入力量。( 王 臻)

来源:青海日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